总站 [切换站点]
热门站点
亳州地区
周口地区
好店入驻
微信扫一扫打开
入驻好店
发布信息
微信扫一扫打开
发布信息
界首头条  >  本地  >  头条 | 试开放!就在界首泉阳!
头条 | 试开放!就在界首泉阳!
2022年12月03日 17:44   浏览:17   来源:同城信息


散落数十年!界首乡村“宝贝”们,有新家!

日前

位于界首市泉阳镇的

泉阳农耕民俗馆

试开放


500余件老物件

集中展陈

全方位勾画出

近现代皖北农耕民俗的

嬗变全景图


500余件老物件,入住“新”家

王振奎是泉阳镇综合文化站站长。为保护和传承农耕民俗文化,工作的30余年里,他广泛搜集农耕农具和民俗物件,并在泉阳镇文化馆集中展陈。


然而,场地小、展陈专业水平不足等因素,让展陈效果大打折扣。


2021年,泉阳镇着手申请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。经多方努力,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皖北民俗与农耕文化传承保护项目,于当年5月正式立项。


“通过整合、自筹资金,建成800余平方米的泉阳农耕民俗馆,并于今年9月试开放,500余件有质量的老物件集中展陈。”泉阳镇党委委员、财政所所长任磊介绍。


走进泉阳农耕民俗馆,青砖黛瓦白墙的两层小楼,古朴又大气。开放的庭院中,陈列着石磨、压水井等老物件。


移步厅内,犁、耙、锄头、织布机、纺车等传统农具琳琅满目,木床、凤凰牌自行车、老式放映机等皖北民俗物件摆放整齐……


500余件展品

集中展现了皖北豫东地区

木工、石匠、铁匠、编织记忆

和泉阳及其周边人民

早期亦耕亦渔的农耕生活


“一袋面粉换来一杆秤”


“这杆秤,是我用一袋面粉,从临泉长官镇换来的。”

“这张床是泉阳大户人家的床,至少有百年历史了。”

……


王振奎祖居泉阳。虽担任文化站站长多年,但他总怀念儿时场景:夏天,在田间地头无忧地玩耍;秋天,生产队送粮的大马车从村间土道走过,赶车人大鞭子一挥,吆喝声一起……

如何把这些场景再现?王振奎想到了搜集老物件。


为此,他得空就在村里溜达、打听老物件……“有些是我搜集的,还有不少是乡亲们赠送的。”王振奎说,自纳入项目后,又搜集了不少有价值的物品,包含农耕器具、农耕风貌、农耕嬗变、家居生活、传统民俗等元素,物品丰富、较成系统。


为让农耕文化鲜活起来,项目推进过程中,王振奎还将每件老物件的名称、使用方法和搜集过程等记录下来


如今,在泉阳农耕民俗馆,马车、马鞭、马槽、石磨、铁犁、锄头、木茬、簸箕、老木船等一系列以乡村、民俗为主题的老物件,通过图片、文字、实物、场景再现等表现手段集中展陈,全方位勾画出近现代皖北农耕民俗的嬗变全景图,堪称阜阳乃至皖北豫东地区农耕民俗文化的“活字典”


留住农耕民俗记忆与乡愁

寻找农耕记忆

寻味农耕文明


这些老物件

已不仅是王振奎的“宝贝”

也日渐成为大家眼中的“宝贝”


王振奎介绍,农耕民俗馆试开放两个多月,参观人数已达300余人次。“河南周口、阜阳市直机关还有周边县市的农民、师生、机关干部都慕名而来。”

空闲时,年过古稀的泉阳镇教门街居民徐朋林,喜欢约上几个老伙计到馆里转转。“以前全家人穿的衣服,就靠母亲的双手和一辆这样的纺车织成,我常常伴着纺车‘吱扭吱扭’的响声入睡。”徐朋林说,每次看到这些老物件,就想起许多往事。


泉阳中心小学的师生们,也是农耕民俗馆的常客。“这里展陈的是老物件,珍藏的是记忆、是生活,也是文化。”校长李桂宏说,学校已组织多场参观活动,通过参观让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耕种不易,更深入感受农民智慧,更加自觉地传承农耕文明、增强文化自信


“存乡忆,留乡愁,兴乡村。”界首市财政局副局长李超说,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注重农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,力求通过项目化手段,对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文物、文化遗存等进行抢救性保护,系统规范整理并以农耕民俗馆的形式留存下来、展览出去,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留住农耕民俗文化的记忆与乡愁。

李超介绍,下一步,将多部门联动,继续搜集更多的老物件,并完善管理运营、丰富展藏形式,将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以实物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下去,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和精神动力


来源:阜阳新闻网


来源 |界首生活114,界首同城信息整理综合

法律顾问:星驰律师事务所 王凯律师    电话:18856889008

▍界首生活114客服/商务合作  电话:16655859993        


头条号
同城信息
介绍
推荐头条